時間 :2021-08-20 來源: 本站原創(chuàng) 點擊量:4322
8月23日為處暑節(jié)氣。“處”含有終止之意,處暑意味著炎熱暑天即將結束。古人有“處暑寒來”一說,夏天的暑氣開始逐漸消退,但天氣還未真正變涼,此時晴天下午的炎熱不亞于暑夏之季,這也就是人們常講的“秋老虎,毒如虎”。
處暑節(jié)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,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,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,所以此時養(yǎng)生應滋陰養(yǎng)肺和祛暑化濕并重。青島市海慈醫(yī)療集團治未病科戴淑青主任提醒,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:
一、飲食調養(yǎng)
春夏養(yǎng)陽,秋冬養(yǎng)陰。處暑時節(jié)要多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,如銀耳、藕、菠菜、鴨蛋、蜂蜜等,防止燥邪傷害人體陰液。
1、可以多食酸味水果
秋季里有一個“少辛增酸”的養(yǎng)陰法則,意思是用增酸的方式來收斂過旺的肺氣,用少辛的方式來減少肺氣的耗散。所以處暑時節(jié)要多吃酸味水果,如山楂、葡萄等,而像西瓜這類寒性的瓜果,則要少吃或不吃。
“少辛”是因為味辛的東西具有發(fā)散作用,會導致人體出汗,隨后身體變涼,所以處暑后不宜吃辣椒、花椒、姜等辛熱食物,更不宜吃燒烤食物。
2、嘗試一下“朝朝鹽水,晚晚蜜湯”
實際上就是嘗試“一咸一甜”的方法。晨起后喝一杯淡鹽水,可減少水分流失。晚上喝杯蜂蜜水具有潤肺、養(yǎng)肺的作用。“朝朝鹽水,晚晚蜜湯”這句話,講的就是秋季養(yǎng)生之道。
3、推薦一款養(yǎng)生粥
百合銀耳粥:百合50克,銀耳10克,大米100克,冰糖適量。
百合有清心、潤肺、寧神之功,對心悸、煩躁和失眠頗有好處。
銀耳性平味甘淡,歸肺、胃經,具有滋陰潤肺、養(yǎng)胃生津的功效,適用于虛勞干咳、少痰和痰中帶血絲、口燥咽干、神經衰弱、失眠多夢等癥。
二、起居調養(yǎng)
01
首先要早睡早起
根據陽氣收斂的特點,在起居方面氣候由熱轉涼,注意及時增添衣物 。宜“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”,早臥就是大概晚上九、十點鐘就可以入睡,順應陰精之收藏,以養(yǎng)“收”氣;早起就是大概早上六、七點鐘起床,以順應陽氣舒展,使肺氣得舒。
02
其次做到“春捂秋凍”
春捂秋凍是古人一條非常實用的“生活諺語”,“春捂”是為了幫助氣血走表散熱,促進陽氣生發(fā);“秋凍”是為了氣血入里保存熱量,促進陽氣潛降。
因此,處暑后要使身體有一些涼意,不要天一冷就馬上穿很厚的衣服。而且初秋是“冷”并沒有感覺到“寒”,“皮肉之冷”是可以忍耐的,而采取“秋凍”對于適應與抗御后來冬天的嚴寒都有很大的好處,從機體適應能力上看,也可以說符合季節(jié)之間的“慣性原理”。
三、情志調養(yǎng)
秋季本是蕭殺之季,古代素有“秋后算賬”、“秋后問斬”之說。秋,在五臟中為肺,在五行中屬“金”,為冷兵器出鞘之時。金旺克木,肝屬木,肝氣容易郁結,情緒容易低落。所以上應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(tài),多與自然親近,在空氣好的地方多做深呼吸,以宣肺氣,防止金旺克木。加之處暑是豐收的節(jié)氣,植物果實成熟,戶外風景迷人,此時很適合外出郊游散心。
四、運動調養(yǎng)
運動方面,不要劇烈出汗,汗太多會耗傷陰液,運動的同時要及時補充水分。早晚天氣涼爽,可外出跑步、打拳、做操、爬山。平時多伸懶腰也有解秋乏的效果,伸懶腰能適當增加對心、肺的擠壓,促進心臟泵血,增加全身的供氧。大腦血流充足了,人自然感到清醒、舒適。
另外,“笑”是諸多養(yǎng)肺方法中最廉效的一種。中醫(yī)有“常笑宣肺”一說。人在笑中會不自覺的進行深呼吸,清理呼吸道,使更多的氧氣進入身體,且對呼吸器官、胸腔、腹部、內臟、肌肉等有適當的協(xié)調作用。
自我保健推拿
處暑之后天氣轉涼,此時為鼻炎和感冒等呼吸系統(tǒng)疾病高發(fā)季節(jié),治未病科戴淑青主任教給大家自我保健按摩的小方法來預防疾病。
按迎香穴:擦熱拇指,用拇指外側沿鼻梁、鼻翼兩側上下按摩60次左右,然后按摩鼻翼兩側的迎香穴20次(位于鼻唇溝與鼻翼交界處),每天早晚各做一至二組,可有效預防鼻炎發(fā)作。
按叩肺俞穴:臨睡前端坐,兩膝分開,雙手放于大腿,頭正目閉,放松,意守丹田。吸氣,兩手握空心拳,輕叩肺俞穴(第三胸椎棘突下,左右旁開二指寬處)數十下,左右交替。此法可以舒暢胸中之氣,有助于體內痰濁排出,且可以通脊背經脈,預防感冒。
上一篇: 暫無
下一篇: 冬天適合吃什么魚 魚肉幫你健康過冬